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产品供给侧创新
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如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以故宫博物院为例,通过挖掘宫廷文化元素,开发出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文具、服饰到生活用品,不仅让传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鼓励文化企业与高校、设计机构合作,建立文创产品研发中心,培养专业的文创人才,提高文创产品的设计水平和品质。
旅游新业态打造
乡村旅游升级:推动乡村旅游从单纯的观光向休闲度假、农事体验、文化创意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比如,一些乡村地区开展民宿集群建设,结合当地特色农业,推出亲子农事体验套餐,让游客参与到农产品采摘、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中。
康养旅游发展:整合医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康养旅游产品。在一些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建设康养度假基地,提供中医养生、温泉疗养、森林氧吧等特色服务,满足人们对健康养生旅游的需求。
研学旅行深化:规范和丰富研学旅行产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打造具有教育意义的研学线路。例如,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依托,开发以历史、人文、科学等为主题的研学旅行项目,配备专业的研学导师,让学生在旅行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
技术赋能
互联网 + 文旅消费
在线文旅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在线旅游平台功能,除了提供旅游预订服务外,还应增加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广、虚拟体验等功能。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在线上就能身临其境地体验旅游目的地的美景和文化活动。
数字文化产品推广: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如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文学等。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喜好,精准推送数字文化产品,同时举办线上文化节、数字艺术展览等活动,吸引用户参与消费。
智慧文旅设施应用
在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广泛应用智能导览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等。例如,游客进入景区后,可通过手机端的智能导览系统,获取景点讲解、实时导航、周边服务推荐等信息;文化场馆利用智能安防系统,保障文物安全的同时,优化参观秩序管理。
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优化
政策扶持
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政府对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方面给予财政补贴,如对新开发的旅游线路、文创产品的研发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发展。
土地政策支持:在土地规划中,优先保障文化和旅游项目的用地需求。对于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等项目,给予土地指标倾斜,降低土地使用成本,鼓励企业投资建设。
市场监管与消费环境优化
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宰客、欺诈等不良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例如,加强对旅游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的价格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信用体系建设:构建文化和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信用评价体系,将信用信息与市场准入、优惠政策等挂钩。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给予更多支持,对失信企业进行惩戒,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
消费需求激发
营销推广
整合营销传播:通过整合文化和旅游部门、企业、媒体等多方资源,开展全方位的营销推广活动。例如,举办文化旅游节,同时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报道,提高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精准营销: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的地域、年龄、兴趣爱好等特征,进行精准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品推荐。如针对年轻消费者喜爱探险旅游的特点,向他们精准推送探险旅游线路和相关户外装备产品。
消费惠民措施
发放消费券:政府或企业发放文化和旅游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消费券可用于购买门票、文化演出票、旅游产品等,降低消费者的消费成本,提高消费意愿。
会员制度与优惠套餐:文化和旅游企业建立会员制度,为会员提供积分兑换、专属优惠等服务。同时,推出旅游与文化产品的组合优惠套餐,如“旅游 + 演出”套餐、“酒店 + 景区”套餐等,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吸引消费者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