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过年释放消费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侧
消费观念转变
传统过年方式往往局限于在家团聚、走亲访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在旅途中度过新年。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得旅游过年成为一种新兴的过年选择,大量游客愿意将原本用于购买年货、在家娱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消费中。
例如,很多年轻家庭不再遵循传统的在家过年模式,而是带着孩子和老人选择温暖的海滨城市或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古镇过年,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这一群体的消费观念变革带动了旅游过年市场的发展。
消费需求多元化
旅游目的地类型多元化
游客的需求不再单一,除了热门的传统旅游目的地,一些小众、特色的地方也备受青睐。比如,有的人选择到东北的雪乡体验极致的冰雪民俗,观赏独特的雪蘑菇景观;也有人前往云南的无量山,在冬季欣赏漫山遍野的冬樱盛景。
旅游产品多元化
在旅游过年时,游客不仅满足于简单的观光游览,对于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复合型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例如,在海南的一些旅游度假区,游客可以参加瑜伽、禅修等健康养生课程,同时享受阳光沙滩;在山西平遥古城,游客可以参与传统的剪纸、晋剧表演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
供给侧
旅游产品创新与升级
主题旅游产品涌现
旅游企业为了迎合旅游过年的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旅游产品。如以“年味之旅”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传统的春节民俗如写春联、贴窗花、舞龙舞狮等融入旅游行程中。在一些古村落旅游中,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当地的春节祭祀、庙会等活动,感受原汁原味的传统年味。
高端旅游产品供给增加
随着消费升级,高端旅游产品在旅游过年市场中逐渐崭露头角。例如,一些旅游公司推出的私人定制游,根据游客的需求提供专属的旅游线路、高端住宿(如海景别墅、古堡酒店等)、特色美食体验(如私人厨师定制的年夜饭等)以及专属的导游服务,满足高要求、高消费能力游客的需求。
旅游服务品质提升
交通服务优化
为了应对旅游过年期间的客流高峰,交通部门增加了航班、列车班次。航空公司会针对热门旅游目的地增加临时航线,铁路部门也会加开旅游专列。同时,交通设施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也不断提高,如高铁的不断提速和准点率提升,机场的候机环境改善等,都为游客的出行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住宿餐饮服务提升
酒店和民宿在旅游过年期间提供更加特色化的服务。酒店推出富有年味的装饰、特色年夜饭套餐等。民宿则以其独特的家庭氛围和个性化服务吸引游客,有的民宿主人会与游客一起包饺子、守岁,让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餐饮方面,旅游目的地的餐厅也会推出当地特色的新年美食菜单,丰富游客的用餐体验。
经济带动
对旅游目的地的直接带动
拉动当地消费
旅游过年期间,游客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涉及多个领域。以住宿为例,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得酒店、民宿的入住率大幅提高,带动了当地住宿业的收入增长。同时,游客在餐饮、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在云南丽江古城,过年期间游客数量众多,当地的特色小吃店、手工艺品店生意兴隆,商家的收入明显增加。
促进就业与产业发展
旅游过年市场的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旅游目的地,景区需要更多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服务,酒店、餐厅需要招聘临时员工以应对客流高峰。此外,旅游相关产业如交通、旅游纪念品制造等也得到了发展。例如,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产业,由于游客的购买需求增加,会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原材料供应、加工制作、销售等环节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繁荣。
对宏观经济的积极影响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一些原本经济相对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发展旅游过年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例如,贵州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利用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游客在过年期间前往旅游,促进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居民收入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
拉动内需与国内经济循环
旅游过年作为一种消费行为,在国内市场形成了资金的流动和循环。游客的消费涉及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多个行业,这些行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这种消费模式有助于扩大内需,使国内经济在过年期间依然保持活跃的市场循环,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对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