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短板可从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优化育秧配套技术、加强政策支持与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着手,具体如下:推进农机装备研发制造: 研制适宜机具:针对丘陵山区地块小、田块分散不规则、水田泥脚深等特点,研发轻简化、小型化且适应性强的农机装备。如星光农机梯田再生稻联合收获机,通过轻简化设计和重心优化,实现无人驾驶,适应水田作业且碾压小。 攻克关键技术: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成立农机研发制造联盟,聚焦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如湖南构建“一中心三基地三示范区”的农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农机向制造智能化、产品智慧化发展。优化育秧配套技术: 完善育秧体系:机插秧是主流方式,但存在育秧技术掌握不全面等问题。应建立完整的育供秧和机插服务体系,可采用工厂化集中育秧,加强技术指导,提高秧苗素质。如浙江省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为中小种植户提供育供秧和机插服务。 探索新型育秧方式:研究推广抛秧机等适宜南方双季稻产区的机具,解决其育秧、运秧难点。也可尝试大钵体毯状苗育秧等新方式,虽目前推广面积不大,但兼具毯状苗和钵体苗特点,有一定发展潜力。加强政策支持与社会化服务: 加大补贴力度:发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作用,扩面提标,将更多水稻类机具纳入补贴范围。如广西将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等纳入报废更新补贴范围,支持农民购买各类粮食生产机具。 建设产业中心:建设集育插秧、烘干、仓储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水稻产业中心,示范推广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如广西到2024年已建成50个以上此类产业中心,补齐育插秧、烘干等短板。 提升服务能力:将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主体力量,支持建设星级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广西已累计投入资金支持建设相关组织,为小农户提供作业服务,解决生产难题。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 明确技术规范:深入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需求摸底,因地制宜明确田间道路及田块长度、宽度、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出台完备的宜机化改造技术规范和相应标准,避免改造后的农田仍不适合机械化作业。 多元资金投入:针对宜机化改造单位成本较高的问题,加强各地交流互鉴,宣传典型案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如湖南东安与企业合作推行“小田改大田”,提高农田建设投入标准,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投资等方式推进改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