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航运加速步入智慧化时代:数字赋能下的航运革命从四川宜宾至上海,蜿蜒2800多公里的长江干线上,一场深刻的智慧航运变革正在悄然发生。5G信号覆盖江面、船舶动态实时监控、手机App自主申报过闸、大数据精准预测航运趋势……长江航运正加速告别"经验导航"的传统模式,迈入以数据为核心生产要素、以智能技术为主要驱动力的智慧化新时代。这场变革不仅重构了长江航运的管理模式和服务体系,更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智慧长江的"数字底座":从数据汇聚到智能中枢长江航运智慧化的根基,建立在强大的数据基础设施之上。2025年初正式启用的长江航运数据中心,犹如智慧长江的"数智大脑",成为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在长江水上交通监测与应急处置中心内,一排排黑色机柜整齐排列,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提供算力支持,海量航运数据在此往来传输、深度加工。该中心汇聚了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系统及沿江航运管理单位的大数据,构建了船舶、船员、船公司、港口货物、航道水文等24类主题资源库,存储量达20亿条,为各类航运数据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数据治理的突破是实现智慧化的关键一步。长期以来,长江航运数据分散在各管理部门、科研单位和港航企业间,因技术框架和数据格式各异形成了众多"数据烟囱"。为破解这一难题,长江航运数据中心历时3年建设,制定统一的底层框架和标准规范,开发了包含超2.9万信息项的"长江航运政务数据目录",配置1300余项数据质量稽核规则,最终建成1个数据中台和3个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的有效汇聚与治理。如今,数据接口开发时间从一周缩短至1-2天,630个标准化服务接口涵盖船舶信息、危防数据、货物流向等全领域,为数据共享互通奠定了基础。更具创新性的是"长江航运数链"的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该系统实现了长江航运全行业底层数据自动同步共享,确保原始数据"可用不可见、可计不可改"。目前已形成2个实体节点并配合云节点,服务于港航数据交换和电子证照共享等业务。以港口吞吐量数据为例,长江流域38家重点港口的数据变化可实现各节点自动同步更新,管理部门能实时统计分析,极大提升了数据应用效率。通信网络建设为智慧化提供了"神经脉络"。截至目前,长江干线已建设5G基站5146个,覆盖率超95%,初步实现船舶信息、雷达信息等多源数据融合,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化智联网络。在关键航段,如宜昌秭归至枝江段172公里水域实现5G无线公网全覆盖,178个AIS基站实现多源数据接入融合,北斗移动AIS功能的研发更使辖区AIS信号接收覆盖率提升到98%,为各类智慧应用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网络支撑。## 智慧应用体系:从管理革新到服务升级长江航运智慧化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创新应用体系的全面落地。"长江航运智能管理驾驶舱"作为数据应用的典范,从长江全貌、船舶、船员、船公司、港口五大维度构建全流域场景模型,集成14个智慧应用系统和50余项航运指标分析,实现了"一屏掌控航运数据、一屏监测航运动态、一屏反映航运趋势"。技术人员在此可随时查看任意船舶的实时船位、所载货物、运输航线等信息,甚至通过摄像头实时监控船舶驾驶舱动态,真正实现了"一图看长江、一图管航运"的数字化管理愿景。在政务服务领域,"长江e+"公共服务平台带来了革命性变化。该平台整合了通航信息、船舶过闸、政务办理等7大类86项服务事项,上线两年多来用户超38万,日均点击约30万人次。对于常年航行的船员而言,这一平台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模式——通过手机App即可完成水位查询、垃圾交付申报、物资采购预约甚至远程医疗问诊,极大提升了航运便利性。政务办理也实现质的飞跃,长江海事局推出34项"全域通办"事项,设立56个服务窗口,政务办理时限压缩50%,惠及20万船员、1000多家航运企业和4万余艘船舶。智慧监管体系的构建大幅提升了航运安全水平。长江航务管理部门整合多源数据,形成了通航环境全景监控、风险智能预警、远程精准执法的监管新模式。全要素水上"大交管"覆盖范围从江苏段延伸至安徽段,长三角区域率先实现一体化监管。现场移动执法系统结合巡航打卡和"派单式"执法,实现了执法模式的变革;通过建立沿江7省水上交通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云贵川渝4省市执法联勤联动机制,区域协同监管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信用管理体系的引入,已归集数据630万条,实现对5714家企业、5.6万艘船舶、40.3万名船员信用状态的实时全覆盖监测,为分类分级精准监管提供了依据。智慧航道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长江航道局研发的"水动力学数学模型+大数据分析模型"航道演变预测预报系统,已在长江干线近1000公里航段开展示范应用。长江水系电子航地图服务联盟的成立,开启了全国内河水系电子航地图"干支联动、水系联网"的新篇章,覆盖航道里程达5000公里。这些创新成果形成了涵盖内河航道要素感知、电子航道图生产发布、航道精细高效管养的成套"长江方案",获得9项发明专利和8项行业标准,为智慧航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政策驱动与试点引领:智慧化的加速引擎长江航运智慧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离不开国家战略的有力支撑和试点项目的先行先试。2019年《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的印发,将长江航运置于国家战略的重要位置。2021年10月,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长航局开展6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包括内河航运安全管控与应急搜救、长江航运多源时空信息智能服务、智慧航道建设及应用、三峡河段智能通航等关键领域,为智慧长江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实践平台。为确保试点工作落地见效,长航局建立了完善的推进机制。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局属各单位设立相应工作专班,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制定《贯彻落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实施方案》,分解提出130项具体工作举措;将试点任务按年度细化为工作要点,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实施月度跟踪调度和年度考核,保障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这种系统化的推进机制,使得试点工作"月月有进度、季季有突破、年年有成果"。试点范围的持续拓展为智慧化注入新动力。在首批6项试点完成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长航局围绕行业绿色智慧发展等热点,研究申报了智慧长江建设与应用、船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与监控、长江口韧性航道建设及应用3项新增试点,并于2024年全部获批。这些新增试点聚焦AI大模型构建、新能源燃料加注、毫秒级响应等前沿领域,将进一步推动智慧技术与航运业务的深度融合。多方协同的合作机制加速了智慧化进程。长航局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凝聚各方力量推进试点建设。在智慧港口建设中,与沿江港口企业共同探索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调度系统等创新应用;在船舶智能化改造方面,联合造船企业和科技公司研发智能船舶技术;在数据应用领域,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航运大数据分析模型。这种多元协同模式,有效整合了各方资源,加快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试点成果的示范推广形成了良好效应。长江干线绿色航道建设试点在交通运输部推进会上交流经验,5个数字化转型升级案例入选交通强国试点典型案例。在第十六届国际交通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长江航运的"智能管理驾驶舱"等多项创新成果精彩亮相,充分展示了智慧长江建设的成效。这些成果不仅在长江流域得到应用,更为全国内河航运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效、挑战与未来展望智慧化转型为长江航运带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效率提升方面,"长江e+"平台实现了86项公共服务事项的线上办理,用户超38万,日均点击约30万人次,大幅减少了企业和船员的办事成本。船舶过闸效率显著提高,通过线上自主申报和智能调度,减少了船舶等待时间。在安全保障方面,智慧监管系统实现了风险智能预警和远程精准执法,航运事故率持续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1-8月长江干线港口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26.9亿吨,同比增长4.7%,智慧化对航运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绿色发展成效同样显著。通过智慧化手段推动船舶岸电使用,2023年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达1.2亿度,相当于替代燃油2.8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74万吨。智慧调度系统优化了船舶航线,降低了燃油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新能源船舶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推动了航运业的绿色转型。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长江生态环境,也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服务民生方面,智慧化带来了诸多便利。船员通过"长江e+"平台可实现物资采购、远程医疗、政务办理等多项服务,不再需要频繁上岸,大幅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信用体系与金融服务的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低息纯信用贷款,重庆试点的"船舶抵押权便利化登记"已为88家企业融资8.8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问题。这些服务创新,增强了从业人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了航运市场的健康发展。尽管成效显著,长江航运智慧化仍面临一些挑战。在技术层面,船舶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特别是内河船舶的自动化、无人化技术还不够成熟;数据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海量航运数据的收集、存储和使用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在应用层面,部分智慧系统的实用性和协同性不足,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智慧化改造资金压力较大。在管理层面,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仍需完善,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统一;智慧人才短缺问题突出,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展望未来,长江航运智慧化将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在技术创新方面,AI大模型将在航运调度、风险预测、智能客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幅提升决策的智能化水平;5G、北斗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实现"陆海空天"一体化智联网络的全面覆盖;边缘计算、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效率和系统响应速度。在应用拓展方面,智慧港口将向全自动化、无人化方向发展,智能集装箱码头、无人集卡等技术将广泛应用;智能船舶将实现自主导航、自动避碰等高级功能,逐步推进无人船舶的商业化运营;供应链协同将更加紧密,通过大数据打通物流各环节,实现"一单到底"的全程可视化跟踪。在生态融合方面,智慧化将与绿色化深度结合,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加强船舶污染防治,推广新能源船舶和清洁能源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将构建长江航运全流域的虚拟模型,实现航运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精准协同。信用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完善,与金融、保险等领域深度融合,形成全方位的信用服务体系。长江航运智慧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政策的持续支持和各方的协同努力,长江航运将逐步实现"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成为全国内河航运智慧化的标杆,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这场深刻的变革,不仅重塑了长江航运的面貌,也为世界内河航运智慧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