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雷达装备、工业软件与央企的融合,正成为推动我国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央企凭借技术积淀、资源整合能力和政策执行力,在雷达感知、工业软件赋能、生态构建等维度打造了全链条解决方案,以下从技术协同、典型案例和产业价值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技术协同逻辑:三位一体的核心支撑央企通过雷达装备、工业软件与低空场景的深度耦合,构建了“感知-管控-赋能”的技术闭环。在感知层,雷达装备解决低空飞行器“看得见、辨得清”的核心痛点,例如国睿科技的雷视一体多源融合系统,结合5G-A技术实现广域低空覆盖,可精准识别8公里范围内的微型无人机,定位精度达1米级。这类系统通常集成相控阵雷达、光电传感器和AI识别算法,能同时处理500个以上目标的动态轨迹,为低空交通管控提供实时数据支撑。在管控层,工业软件成为系统智能化的核心载体。中国船舶自主研发的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核心模块源代码自主率达96.19%,可实现低空飞行器从设计、测试到运维的全流程数据管理;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的“灵筹智算处理平台”,以280TOPS算力和毫秒级避障能力,为机载系统提供实时智能决策支持,其双NPU热备技术还能确保极端环境下的系统可靠性。在应用层,央企通过“硬件+软件+服务”的模式拓展场景边界。例如航天科技集团的“九天翊联”系统,整合雷达通导监终端、低空数字孪生平台和工业控制软件,构建天空地一体化保障体系,已在重庆永川机场完成近百架无人机的飞行验证,实现空域资源的动态分配与交易。 二、典型央企实践:多维度创新案例不同领域的央企基于自身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的融合路径,以下为代表性实践:# (一)中国电科:雷达与通信的跨界融合中国电科通过旗下国睿科技、电科莱斯等单位,构建了“雷达感知+5G-A通感一体”的技术体系。其与中国移动联合打造的低空广域感知网,采用雷视融合技术和多源数据处理算法,可实现城市低空全域覆盖,并在长江流域落地全国首个通感一体样板工程。此外,中国电科还牵头制定低空探测行业标准,推动雷达数据与工业软件的接口标准化,为跨企业协同奠定基础。# (二)航天科技:系统解决方案的生态构建航天科技集团九院发布的“九天翊联”系统,是低空经济与央企资源整合的典型范例。该方案融合智能芯片、工业控制软件和雷达终端,形成“政-产-学-研-金-服”六位一体生态链,并与重庆两江新区、复旦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聚焦低空数字资产化运营。其智瞳系列雷达产品可实现多模智能融合,配合自研的空域管理软件,能将低空飞行审批时间从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三)中国航空工业:机载电子系统的智能化突破中国航空工业计算所推出的“灵筹”系列产品,构建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机载解决方案。其中“灵筹智算处理平台”采用多核异构架构,支持传感器数据实时融合,已与国内eVTOL主机厂合作开展装机验证;配套的数字样机平台和飞行信息安全软件,可模拟复杂低空环境下的飞行工况,大幅降低飞行器研发成本,目前已服务30余家低空装备企业。 三、产业价值与未来趋势央企的深度参与正在重塑低空经济产业格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技术突破上,央企通过工业软件自主化打破国外垄断,例如中国船舶CAD软件核心模块自主率达97.75%,可替代达索等国外产品在低空飞行器设计中的应用;在安全保障上,雷达与工业软件的融合提升了低空飞行的可控性,航天科技的低空通导监系统已实现事故预警准确率98%以上;在产业带动上,央企通过生态合作培育产业链,如中国电科联合中广核、中国交建打造的通用软件底座,已带动200余家中小企业参与低空经济配套。未来,随着低空开放政策的深化,央企将进一步强化三方面布局:一是推进雷达与AI大模型的融合,提升复杂环境下的目标识别能力;二是加快工业软件的轻量化迭代,适配无人机、eVTOL等多样化装备;三是探索“低空数据资产化”商业模式,通过工业软件实现空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种融合不仅将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还将为央企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新增长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