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ETF规模突破5.6万亿元,成券商经纪业务转型核心引擎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近日在行业内部通报的最新基金市场数据,勾勒出一幅中国资本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生动图景。
截至2025年9月末,沪深两市ETF总规模已突破5.6万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沪市ETF共760只,总市值达40003.11亿元;深市ETF共555只,总市值达16255.16亿元。
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被动投资理念的深化,也揭示了券商经纪业务转型的明确路径。从单纯的通道服务向综合财富管理转型的过程中,ETF业务已成为券商竞争的新焦点。
01 行业格局:马太效应显著
ETF业务的竞争格局呈现出显著的“马太效应”,头部券商凭借综合实力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在沪市,9月ETF成交额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华泰证券、国泰海通、华宝证券和东方证券,中信证券以11.24%的市场占比位居榜首。
华泰证券以11.09%的占比紧随其后,两者差距仅0.15个百分点,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从持有规模看,截至9月末,沪市ETF持有规模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别为中国银河、申万宏源、国泰海通、中信证券和招商证券。
中国银河以22.75%的市场份额稳居榜首,领先优势明显。
在深市,ETF交易金额排名前五的券商则为东北证券、东方财富、东方证券、东吴证券和方正证券,格局相对稳定。
02 细分赛道:中小券商差异化突围
虽然头部券商在整体规模上优势明显,但部分中小券商通过差异化策略在细分领域展现出不俗竞争力。
营业部层面,9月沪市ETF成交额排名第一的为华宝证券上海东大名路营业部,占比高达4.72%。
该营业部今年以来单月成交额始终稳居沪市营业部第一。
在深市个人客户ETF交易金额前30名营业部中,东方财富证券凭借互联网渠道优势独占9席。
国金证券、广发证券分别有4家和3家营业部上榜。
科技属性较强的券商在客户活跃度上表现亮眼。9月沪市ETF交易账户数量排名中,华泰证券以10.29%的市场占比居首,东方财富证券则以9.94%的占比紧随其后。
03 战略价值:券商业务转型核心引擎
“ETF业务已成为行业经纪业务的兵家必争之地。”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
ETF业务对券商经纪业务的战略价值已形成共识,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其一,ETF业务是券商财富管理转型的核心抓手。其透明化和工具化属性,非常契合财富管理业务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型的需求。
其二,ETF业务是券商多元化收入的关键来源。除了直接的经纪业务收入,还能带动托管、结算、做市等一系列业务,创造更多元的收入来源。
其三,ETF业务有助于优化券商的客户结构与服务生态。ETF同时吸引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券商整合零售与机构业务。
04 布局策略:多维发力构建ETF生态圈
面对ETF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战略机遇,券商正从多个维度加速布局。
数字化转型成为券商发力ETF业务的重要方向。多家券商在App中增设了ETF专区,并引入智能工具。
例如,光大证券金阳光App在首页新增了ETF专区,包括黄金直通车、T+0专区、港股ETF等模块,并引入网格交易、ETF定投等智能工具。
投资者教育也是券商扩大用户基础的关键。券商纷纷基于客户属性,从长期资产配置、短期热点跟踪角度,持续开展ETF投教活动。
此外,券商正积极打造ETF生态圈,推进研究、代销、托管等各项业务协同发力。
财通证券推动开展ETF投资顾问业务,支持股票投顾向ETF投资顾问转型。
国泰海通证券则持续优化ETF生态圈和私募综合服务,加强与优质管理人的深度合作。
05 未来展望:从规模竞争转向综合能力较量
展望未来,券商ETF业务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复杂,从简单的规模排名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的全面较量。
在监管层积极鼓励“长钱”入市的政策导向下,随着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券商需要提前布局,把握创新产品和政策带来的新机遇。
券结模式成为ETF市场的新趋势。2025年9月启动的首批10只中证A500ETF中,有9只采用了券结模式。
这与2024年初10只A50ETF首发时仅1只采用券结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有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表示:“就ETF而言,券结ETF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这一趋势也反映了券商在ETF生态中的角色正从单纯的销售渠道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随着市场竞争从“蓝海”逐步转向“红海”,券商ETF业务的竞争维度正悄然发生变化。
那些能够提前把握创新产品趋势、构建综合服务生态的券商,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赢得先机。
券商ETF业务竞争正从简单的规模排名转向综合服务能力、生态构建能力的全面较量。
在这一过程中,券商整合资源的能力,远比获取单一业务排名的能力更为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