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工厂申报开启简便模式,企业为何感觉变难了
一摞摞厚厚的申报材料消失了,第三方评价报告也不再是必需,但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却发现,想要拿到那张“绿色通行证”却前所未有的困难。
“企业不能再靠包装材料应付评审,必须脚踏实地进行绿色转型,用真实、优秀的绩效数据说话。”捷碳科技负责人顾纯俊点出了2025年绿色工厂申报新政的核心变化。
今年10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绿色工厂推荐工作的通知》,对绿色工厂申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方面,流程大幅简化——取消了第三方评价报告的强制要求,改为企业通过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自主填报。
另一方面,评价指标从之前92项缩减至14项,且三分之二以上为定量指标,数据真实性成为生命线。
01 申报流程:手续简化,门槛提高
2025年的绿色工厂申报迎来了一场“简便革命”。各地方工信部门官网近期密集发布的通知,宣告了申报流程的重大变化。
企业不再需要提交第三方评价报告,只需登录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如实自主填报申报表完成自评价。
流程简化最直接的效果是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复洁环保控股子公司捷碳科技负责人顾纯俊表示:“今年绿色工厂申报首次取消了第三方评价报告,采用直接线上填报,管理平台提供政策解读和填报说明视频,流程更加高效,操作更便捷、透明。”
与此同时,绿色工厂评级指标也大幅度简化。《通知》附件显示,新的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包括五项一级指标,分别是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
五项一级指标下设14项二级指标,而此前二级指标数量高达92项。
02 评价体系:从定性到定量的革命
申报手续虽然简化,但评价体系却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定性要求正全面转向定量评估,数据成为衡量企业绿色化水平的唯一标准。
英发睿能总裁办ESG部长蒲易表示:“过去的评价要求基于很多定性的文字,但今年定性的要求转变为定量的评估,以数据评估工厂的绿色化、低碳化。”
在绿色工厂评价要求的14项二级指标中,有11项为定量指标。评价指标中的关键绩效指标,如单位产品能耗、碳排放强度等,需要达到行业前5%水平、行业平均值等才能得分。
“能源低碳化”的分值权重达到30%,公司需计算能源消耗量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碳足迹等进行多项盘查与核算。这对企业能源与碳排放管理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03 动态管理:有进有出的常态机制
2025年的绿色工厂管理不再是“一评定终身”,而是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了“有进有出”的常态化管理。
《通知》提出,现有国家绿色工厂得分连续三年处于后5%的,将从现有名单中移出。
更严厉的是,如发现企业存在数据或材料造假,将把企业从名单中移出,并禁止三年内再次申报。
这种动态管理机制在江苏省的申报通知中也有明确体现。各地按照“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择优推荐,推荐的企业原则上应纳入市级绿色制造名单。
04 企业动力:多重激励推动申报热潮
尽管申报难度增加,但企业申报绿色工厂的热情却不降反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382家,累计达6430家,带动地方累计梯度培育省市层面绿色工厂1.6万余家。
企业积极申报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政策激励和市场驱动。
多地对获得绿色工厂称号的企业给予20万元至100万元的奖励,真金白银的激励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改造成本。如四川省对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成功的企业提供50万元资金奖补。
在融资方面,部分地区为绿色工厂提供专项授信额度、贷款贴息和贷款利率下浮等政策。企业可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申请碳中和贷款进行融资,从而使融资成本较传统渠道降低1个至2个百分点。
关键大客户的要求也成为企业申报的重要推动力。蒲易表示,关键大客户会要求企业完善工厂管理,达到国际市场对产品碳足迹的要求。
05 技术赋能:数智化破局成关键
面对以数据为核心的申报要求,制造业企业正掀起一场以技术创新和数智化管理为核心的绿色转型浪潮。
在中节能太阳能镇江公司,数字化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公司将生产车间的智能设备和TPM智能管理系统、MES系统进行数据互联,不仅能高效完成自动化生产任务,还能对产品进行全方位检测。
通过引入节能型装备、淘汰落后产能,公司每年可节省用电量514.6万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31.9吨。
顾纯俊说,不少企业通过部署新能源发电和储能设备实现低碳化改造。此外,企业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水、电、气、蒸汽等能源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能耗的精准监控、异常诊断、优化调度和预测性维护。
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正在成为工厂绿色低碳转型的技术支撑。如光伏一体化建筑、永磁同步变频离心机、工业余热回收系统,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能碳管理平台等,已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节能降碳成效。
06 未来之路:绿色工厂的进阶之道
对于希望申报绿色工厂的企业来说,提早准备、系统规划是应对新要求的关键。
企业需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系统。顾纯俊建议,企业所有申报数据,如能耗、水耗、碳排放、资源利用率等,应有完整的原始记录、监测数据和计算依据支撑。
“例如,节能数据应来自能源管理系统的实时记录,而非估算。企业需提早准备,尽早上马信息系统。”
在改造成本方面,企业可以充分研究所在省份、城市的相关奖补政策,利用地方奖补覆盖初始投资,并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优先改造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
同时,在企业治理上做好体系化准备,提前完成质量、环境、能源、职业健康安全四大管理体系认证,参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每年公开可持续发展报告,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做好碳核算。
英发睿能旗下的英发德耀工厂,通过屋顶光伏与当地丰富的水电,将可再生能源使用率提升至60%。截至2024年底,他们累计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00余项,减少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排放约8602吨。
这样的硬数据,远比任何精美的申报材料都更有说服力。
那个靠一摞材料就能拿到“绿色通行证”的时代正在远去,绿色工厂的荣誉不再在于材料包装,而在于日常经营中每一个切实的节能降耗和数据的真实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