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调整积存金业务,黄金投资门槛普遍上调
面对金价高位震荡与税收政策变化,商业银行正悄然收紧黄金积存业务的大门。
11月3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同时发布公告,暂停受理部分积存金业务的实时买入、新增定投买入及实物金兑换申请。尽管工商银行在当日傍晚即恢复相关业务,但这一短暂变动揭开了银行对积存金业务调整的序幕。
10月以来,随着国际金价持续高位波动,多家商业银行纷纷上调积存金起投门槛,部分银行甚至启用“随金价浮动”机制,以应对市场风险。
01 业务调整:一天内的戏剧性变化
11月3日,不少黄金投资者经历了一场“过山车”式的体验。
当日,工商银行与建设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宣布暂停部分积存金业务。
工商银行公告称,受宏观政策影响,暂停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开户、主动积存及提取实物等申请。
建设银行也宣布,受市场波动影响,暂停易存金业务实时买入、新增定投买入及实物金兑换等服务。
然而剧情在当天傍晚出现反转,工商银行再次发布公告,宣布恢复受理如意金积存业务的相关申请。
与此同时,建设银行的易存金业务仍处于暂停状态,恢复时间需待后续公告。
02 趋势变化:银行普遍上调投资门槛
近一个月来,商业银行对积存金业务的调整并非个别现象。
10月份以来,已有多家银行陆续上调了积存金产品的起投金额。
工商银行:10月13日起,如意金积存业务最低投资额由850元上调至1000元
中国银行:10月15日起,最小购买金额由850元调整为950元
兴业银行:10月21日起,单次购买、新增定投购买起点由1000元调整为1200元
平安银行:10月24日起,定投计划起投金额由900元上调至1100元
除了直接上调固定起投门槛,部分银行还开始采用更灵活的 “随金价浮动”机制。
交通银行宣布自10月27日起,贵金属钱包积存计划起点金额将调整为随金价浮动的方式,积存金额需大于等于实时每克黄金对应的金额。
中国农业银行也已将“存金通2号”的购买起点调整为随金价浮动方式。
03 调整动因:政策与市场的双重考量
银行密集调整积存金业务的背后,是黄金税收新政的出台和金价高位震荡的双重因素。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一方面,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近日发布了关于黄金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银行需要对业务和系统进行相应调整;
另一方面,近期受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国际金价出现大幅波动,市场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杨海平表示,与大部分银行采用的“固定金额+不定期调整”模式相比,与实时金价挂钩的浮动机制可以避免频繁的手动调整,实时匹配市场风险。
这种机制能通过动态调整实时传递风险信号,屏蔽非理性交易。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补充道,黄金价格自年初起持续攀升,使得原有起投金额的实际购买力出现明显偏离,银行需通过上调门槛确保合规。
同时,金价大幅上涨后波动风险加剧,银行为防范客户在金价高位的投机行为,选择提高门槛以抑制投机需求。
04 风险提示:银行强化投资者教育
伴随业务调整,多家银行还密集发布了贵金属投资风险提示。
10月以来,工商银行两次发布关于防范贵金属价格波动风险的提示,表示近期加剧市场不稳定的因素持续增多,贵金属价格波动较大。
建设银行也两次发布公告,提醒客户提高贵金属业务的风险防范意识,合理控制仓位,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情况。
交通银行、蒙商银行、马鞍山农商行等也在10月下旬相继发布了类似的风险提示。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表示:“当前黄金价格波动较大,短期面临调整压力,投资者应保持谨慎。从中长期来看,未来金价依然存在反弹空间。”
05 投资建议:理性看待黄金投资
面对金价波动加剧和银行政策调整,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建议,投资者需明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将贵金属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以分散风险。
投资者应建立理性的收益预期,认识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波动的特性,避免盲目“追涨杀跌”。
武泽伟进一步强调,黄金更应被看作是长期资产配置工具,而非短期投机标的。
投资者需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动态与市场资讯,通过设置合理的止盈止损点位来严格管控风险。
随着银行积存金业务门槛的不断提高,投资者也在重新审视黄金投资的理性方式。
银行此举不仅是应对市场波动的风控措施,更是对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深化。
展望未来,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认为,与实时金价挂钩的浮动机制既满足监管要求,又发挥风险提示作用,预计会有更多银行效仿跟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