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传递三大积极信号
两融余额突破2.5万亿元,券商纷纷上调业务规模,市场流动性与信心迎来“双向放大器”。
近日,一家大型上市券商宣布,将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大幅上调至2500亿元,单次千亿元级的增幅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事实上,年內已有多家券商相继上调两融及相关融资类业务规模。9月份,浙商证券、华林证券等券商相继调增了融资类业务规模上限。
这波两融业务扩容是市场回暖、投资者交易意愿增强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综合结果,既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整体升温,也体现出券商在市场新阶段中谋篇布局的积极姿态。
01 市场流动性与信心的“双向放大器”
两融作为A股市场重要的信用交易工具,其规模扩张有助于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与活跃度,为市场注入更多资金“活水”。
今年以来,A股两融市场展现出强劲动能。10月29日两融余额首度突破2.5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投资者参与端同样呈现积极变化。9月份新开信用账户数量达20.54万户,同比激增288%,显示投资者信心持续修复。
在這一背景下,券商主动上调两融业务规模,既顺应了市场趋势、满足了投资者融资需求,也进一步强化了市场的正向预期,形成资金与情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02 “规模扩张,不松风控”,证券行业运营日趋精细化
本轮两融业务扩容过程中,多家券商同步强化了风险管理机制,凸显出行业运营的精细化趋势。
从实践看,部分券商在提高总规模上限后,又根据市场情况动态上调融资保证金比例至100%,通过主动压降投资者杠杆水平,有效防止风险过度积累。
更多券商加强了对客户担保比例的实时监测,完善了预警与平仓机制。
以浙商证券为例,该公司通过三方面进行风险限额管理:事前准入管理、运用各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持续做好投后信用风险管理。
截至上半年末,浙商证券有负债的两融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80.87%,业务整体风险可控。
这些举措表明,券商在两融业务拓展中不再盲目追求规模增长,而是更注重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业务,反映出信用业务管理正逐步走向系统化、精细化。
03 两融业务竞争从“价格战”走向“价值战”
两融业务的规模竞争背后,实则是行业转型的博弈。
当前,两融市场同质化竞争问题仍较为突出,部分券商为争夺市场份额,已将融资利率压低至4%以下。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跳出低水平竞争,转向以综合服务提升客户黏性。
例如,有券商通过完善融资定价机制、推出“两融ETF智能投顾工具”等创新产品,吸引新增客户。
也有券商尝试整合投研、资管等资源,构建“融资+投研+资产配置”的业务生态,为两融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东方证券深耕高净值客户服务,完善融资定价机制,拓展客户及业务资源。
国联民生则以精准拓客和分层定价策略破局,并拓展业务应用场景,将业务深度融入客户服务体系,形成特色化的竞争优势。
这些尝试不仅提升了客户服务的深度与广度,也为行业从规模红利向能力红利转型探索了新路。
两融市场的活跃程度一直是A股市场重要的风向标之一。券商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不仅为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成效。
随着更多券商在“规模与风控”、“价格与价值”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一个更加理性、更富层次的市场信用生态正在逐步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