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迎候鸟迁徙高峰,万鸟齐飞绘就生态画卷
高原净土上,黑颈鹤翩跹起舞,黑鹳展翅高飞,数千只候鸟在若尔盖湿地集结,形成一幅壮观的生态画卷。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日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候鸟“返程高峰”。从3月中旬以来,南迁越冬的候鸟陆续飞抵若尔盖湿地。
保护区内,已有数千只水鸟抵达休憩、栖息,其中不乏黑颈鹤、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身影。
01 候鸟云集:生态盛况空前
三月的若尔盖湿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2025年3月17日,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花湖区域设置了3处点位,开展鹤类等迁徙水鸟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振奋——共记录到水鸟24种,个体数量达5592只,与往年同期相比,水鸟种群稳定,数量增加了2000余只。
首批21只在云南、贵州过冬的“高原神鸟”黑颈鹤已于3月20日抵达若尔盖。接下来,大批黑颈鹤将前来“耍朋友”、产卵、训练幼崽,在当地度过大半年时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也于3月24日来到若尔盖湿地。第一批黑鹳共有3个较大种群,数量超过80只。
这些黑鹳主要从华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飞来,在若尔盖休憩、觅食,补充能量后,将于夏季前往西北荒原及山地周边水域进行繁殖。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介绍:“目前,在若尔盖境内休憩的黑鹳数量超过200只,创历史新高。”
02 秋日集结:南迁候鸟的驿站
秋冬季的若尔盖湿地,同样迎来了迁徙高峰。
近期,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观测到大批鸟类集群预备南迁的景象。
据保护区详细统计,保护区内已记录到16种鸟类,数量达3500余只,其中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黑颈鹤、黑鹳、白尾海雕、白琵鹭、大天鹅。
监测数据显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数量达210余只,它们集群活动于沼泽湿地。
同样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鹳数量达180只。此外,凤头麦鸡、灰雁、斑头雁、赤嘴潜鸭、赤麻鸭、中白鹭、红头潜鸭、白骨顶和绿翅鸭等雁鸭类、涉禽种群规模显著。
大天鹅(16只)、白尾海雕(5只)等越冬鸟类也陆续抵达,构成了丰富的湿地鸟类群落。
若尔盖湿地作为重要的鸟类迁徙“中转站”和停歇“疗养地”,吸引了大批候鸟在此集结。
03 保护举措:守护迁徙之路
为确保候鸟安全迁徙,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当地组建了一支由各村村民组成的生态管护队,成员近百人。大家定期在辖区范围进行巡逻。
巡逻队一方面关注水鸟是否已如期抵达,发现后第一时间告知管理局;另一方面积极向牧民、村民以及摄影爱好者宣传禁止狩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禁飞无人机等相关规定。
为持续掌握保护区内黑颈鹤的种群分布,保护区制定了长期监测方案。
2019年起,联合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在黑颈鹤繁育地进行环志追踪的地区。
“在2019年、2020年和2022年,我们每年为10只符合监测条件的幼鹤套上卫星追踪器,对黑颈鹤的全年迁徙路线进行完整记录。”索郎夺尔基表示,环志记录让黑颈鹤保护更加细致、科学。
当前,保护区已大致得出保护区内黑颈鹤的迁徙路线:途经阿坝州、雅安市、凉山州,最后到云贵高原地区过冬,并以云南省的大山包大海子湿地及贵州省的草海为主要越冬地。
04 生态改善:鸟类“用脚投票”
若尔盖湿地能够吸引越来越多候鸟前来栖息,离不开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索郎夺尔基生动地解释:“鸟类都是‘用脚投票’,自己选择合适的栖息地和中转站。越来越多候鸟愿意在此生活,证明这里的环境宜居。”
近年来,若尔盖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
当地扎实推进草原沙化治理,湿地生态修复,不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美丽若尔盖”,全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优越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了生存、栖息、繁衍和觅食的便利条件,越来越多过境候鸟选择若尔盖湿地作为迁徙路上的“驿站”。
黑颈鹤在沼泽湿地中优雅踱步,黑鹳在湖边浅滩悠然觅食,它们与数千只其他水鸟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
观鸟爱好者现在前往若尔盖湿地,将有机会目睹这一壮观景象。
随着保护区巡护监测工作的持续加强,这片湿地将成为候鸟迁徙路上永远的安全港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