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天眼”完成组网!哨兵-1D卫星成功发射
太空中的雷达视力再升级,欧洲地球观测网络迎来全新里程碑。
欧洲中部时间11月4日22时02分(北京时间11月5日5时02分),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一枚阿丽亚娜6型火箭划破夜空,将哨兵-1D地球观测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约34分钟后,地面站成功捕获卫星信号,确认其状态良好并具备通信能力。
作为欧洲“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系统”(又称哥白尼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哨兵-1D的入轨标志着耗资巨大的地球观测计划第一代雷达卫星星座完成部署。
01 完美发射
阿丽亚娜6型火箭承担了此次发射任务,从欧洲航天局位于法属圭亚那的航天中心起飞。
火箭升空约34分钟后,哨兵-1D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欧洲中部时间23时22分,地面控制中心接收到来自卫星的第一个信号——这是任何卫星发射任务中的关键时刻。
地面团队由此确认卫星不仅成功进入轨道,而且通信系统工作正常。
哨兵-1D是哨兵-1系列卫星的最后一颗,也是第一代雷达卫星的收官之作。
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欧洲地球观测能力迈上新台阶。
02 替代与升级
哨兵-1卫星系统最初设计由两颗卫星组成,每颗卫星均携带先进的雷达仪器,可提供白天、夜晚和各种天气的地球表面图像。
首颗卫星哨兵-1A于2014年发射,第二颗哨兵-1B于2016年发射。
此次发射的哨兵-1D旨在取代超期服役的哨兵-1A——这颗“功勋老将”已在太空中工作超过11年,远超其设计寿命。
而哨兵-1C则于2024年12月发射,替代了出现技术故障的哨兵-1B。
欧洲航天局地球观测项目主任西蒙内塔·凯利表示:“这次发射对欧航局至关重要,它完成了哥白尼哨兵-1任务——很快哨兵-1D将与哨兵-1C一起投入全面运营。”
03 技术亮点
哨兵-1D和哨兵-1C均配备C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设备,可获取地球表面的高分辨率图像。
它们还搭载了自动识别系统,用于提高对船舶的探测和跟踪能力。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的优势在于它能穿透云层和黑暗,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能获取高质量的地球影像。
当哨兵-1D和哨兵-1C协同工作时,它们将在地球两侧相隔180度的轨道上运行,从而优化全球覆盖范围和数据传输效率。
这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时,将能够实现更高频次的自动识别系统观测,提供更多关于船舶身份、位置和航向的数据。此外,哨兵-1D还兼容伽利略导航系统以及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04 应用前景
哨兵-1系列卫星提供的高分辨率雷达影像对全球灾害应急团队、环境机构、海事部门和气候科学家至关重要。
这些专业团队依赖卫星提供的频繁更新数据进行决策。
自2014年首颗卫星发射以来,哨兵-1任务以其系统性的数据采集方式,彻底改变了人类观测地球的模式,构建了长达11年的高质量雷达数据时间序列。
这些数据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服务和科学研究:从分析格陵兰岛冰下洪水,到评估强震后的地表位移;从利用其穿透云层的能力追踪热带雨林的变化,到监测地面沉降为欧洲地面运动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哨兵-1D的加入将确保这些关键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
哨兵-1D卫星将在太空中与它的“双胞胎兄弟”哨兵-1C协同工作,当地球一侧的卫星观测完某片区域后,另一侧的另一颗卫星很快会经过同一地区,实现全球覆盖的最优化。
它们就像一对默契的舞伴,永远保持着完美的步调,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
随着第一代哨兵-1系列卫星全部部署完成,太空中监测地球的“眼睛”将变得更加敏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