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启动,多领域企业迎来新保障
工信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力,网络安全保险正从“可选项”转变为企业风险管理的“必选项”。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与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二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第二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
此举旨在加快推进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应用推广,推动网络安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网络安全保险作为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的创新融合,已在此前的首批次试点中取得显著成效——面向企业累计落地保单超1500个,面向居民的反诈险保单更超过200万单。
01 试点目的:提升认知、健全标准、创新模式
通知明确指出,此次试点工作有三个核心目标。
提升全社会网络安全保险认知是首要任务,通过树立行业典型案例标杆,推动企业提升网络安全保险意识,积极利用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健全网络安全保险标准规范同样关键,工信部与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动建立覆盖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强化行业自律,提升服务水平。
打造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新模式是试点的创新追求,通过丰富网络安全保险产品场景化供给,提升技术赋能水平,建立行业协作机制,推动网络安全和金融服务融合创新。
02 覆盖范围:四大重点行业、三类重点主体
本次试点涵盖了电信和互联网、工业、金融以及其他相关行业领域的企业类保险。
重点行业领域
电信和互联网领域面向基础电信运营商及用户,保障通信业务网络和数据安全,降低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及损失;同时面向大型平台企业、云服务提供商,保障云服务网络和数据安全、云平台及用户运营安全等。
工业领域则关注工业企业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保障其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网络安全、工业云安全、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车联网相关企业被单独强调,包括整车生产制造企业、车联网服务平台运营企业,主要保障车联网服务平台安全和车联网数据安全。
金融领域面向银行、保险、理财等金融机构,保障企业信息网络、服务器、设备网络安全,以及金融业务系统网络安全、客户信息和金融交易数据安全。
能源、教育、医疗卫生等其他重点行业企业也纳入试点范围,将结合行业网络安全风险特征定制保障方案。
重点主体类型
试点工作特别明确了三类重点主体:重点企业、中小企业和产业园区。
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重点企业,通过网络安全保险提升其及整个产业链的网络安全水平。
针对中小企业,试点将提供普惠式网络安全保险,特别是针对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提升其全流程网络安全风险管理能力。
对产业园区,试点创新推出 “园区保” 服务模式,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打包式、批量式网络安全保险服务,提升园区整体网络安全服务水平。
03 工作流程:案例征集与试点实施并进
试点工作将按照案例征集、试点申报、试点实施的流程稳步推进。
案例征集阶段,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网络安全企业、基础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可单独或联合申报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典型案例。
牵头申报单位应于2025年11月28日前将申报书报属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通信管理局。
经过地方主管部门初审推荐,工信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组织评审后,将形成《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典型方案目录(2025年)》。
试点工作方案则需在2025年12月31日前报工业和信息化部。
整个试点工作将在2026年9月30日前完成总结,届时工信部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将组织召开总结会议,推广网络安全保险优秀实践做法。
04 首批试点成果与未来展望
首批次网络安全保险服务试点工作已圆满完成,为第二批次的试点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企业累计落地保单数量超1500个,而面向居民累计落地反诈险保单超200万单,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市场对网络安全保险的认可度。
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企业面临的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风险持续增加,网络安全保险正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第二批次的试点工作将进一步探索网络安全保险在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可能性,为构建更加安全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展开,网络安全保险服务将在更多行业落地生根。
企业将不再独自面对网络攻击的威胁,保险单背后是一整套从风险评估到应急响应的专业服务。
数字化浪潮下,网络安全保险不再只是简单的风险转移,而成为企业构建韧性数字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