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共话稻作文明 浙江考古特展在曼谷启幕
一粒古老的稻米,跨越山河,成为连接中泰两国文明对话的纽带。
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一场名为“稻作的神话:观念、信仰与记忆”的特展近日拉开帷幕。来自中泰两国的6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场文明对话的开启。
作为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的重要文化活动,此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展览通过四大板块,呈现了浙江地区从上山文化到良渚文化跨越万年的稻作文明谱系。
01 稻作文明:连接中泰的文化桥梁
泰国文化部副次长初迪嘉·阿卡拉吉索帕昆在开幕式上表示,“稻作连接了中泰两国的友谊”。
这次以稻作为主题的活动与展览具有丰富的创新意义,促进了大家对稻作文明的认识。
中泰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传统相通,长江流域的稻穗与湄南河平原的稻香自古交相辉映。
稻作农业不仅孕育了两国各自灿烂的文明,更成为东亚地区共享的文明根基。
02 万年稻作:浙江考古的深厚底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在开幕式上介绍,浙江是稻作文明的重要区域,考古工作追溯出了从1万年前的上山文化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再到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的完整稻作文明脉络。
其中,良渚古城遗址已在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史前稻作农业催生出独特的观念意识形态与原始宗教信仰。
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区与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文化观念、精神信仰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
03 四大板块:勾勒稻作神话信仰之路
本次展览精心设计了“缔造神话:良渚国家与礼制文明”、“溯源神话:上山、跨湖桥的图符信仰”、“孕育神话:河姆渡文化的图像礼仪”和“共享神话:东亚稻作文化圈”四大主题板块。
展览从五千年前良渚高度发达的早期国家文明入手,提炼出稻作文明的深层次精神特征。
然后溯源而上,从上山、跨湖桥、河姆渡乃至中泰两国共享的稻作文化共性,勾勒出一条稻作神话信仰的发展路径。
现场通过丰富的考古成果图文展示、高精度的文物复制品以及文化互动内容,让古老的观念信仰变得可触可感,使文明对话突破疆界。
04 学术对话:中泰学者的思想交流
借此展览契机,中泰两国学者还开展了深度的学术对话。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孙瀚龙等六位考古学者与泰国植物考古专家帕拉米塔·蓬翁博士、玛希隆大学科学学院植物科学系助理教授萨西维蒙・斯旺波尔博士共同开展了学术对话和沙龙研讨。
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以考古实证为纽带,开启了两国文明的深度对话。
东亚地区共享的“稻作文化圈”,承载着远古信仰与祖先记忆,让中泰人民看到了蕴含在现代文明中的稻作基因和文化共识。
05 线上线下:全球共享稻作文明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线下展览启动之际,现场同步推出了同名全球线上云展。
本次云展以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图符信仰为核心视觉,用线绘艺术与信仰图腾构建出“稻作的神话世界”,向全世界展示稻作文明的精神内核。
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张若愚主任表示,这次展览不仅是前不久在杭州成功举办的第三届“良渚论坛”的延续,也通过“稻作的神话”这一主题,清晰地展示出浙江绵延万年的历史脉络与文明成就。
向中泰人民展示出一个共享精神价值的“稻作文化圈”。
展览现场,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复刻品讲述着稻作文明的故事。
从上山文化的大口盆、太阳纹彩陶片,到良渚文明的玉器,这些跨越万年的文物见证着人类与稻米共同书写的文明史诗。
正如那粒在浙江上山遗址发现的距今约11000年—8500年的炭化稻米——它是目前通过系统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稻米。
而今,这粒稻米的“后代”远渡重洋,在泰国的土地上继续讲述着东方文明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