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研浪潮下,车企若想将自研电池等“软肋”变为“利器”,需从技术突破、成本控制、市场认可等多方面发力,这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具体时间因车企而异,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以下是具体分析:技术层面:电池技术更新换代快,车企需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领先。目前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代表,成为车企追逐焦点。如东风汽车已掌握电解质、隔膜、原位固化等关键技术,推出能量密度高达350Wh/kg的固态电池产品,计划于2026年8月在部分车型上开展试验;上汽集团全固态电池项目进入500天投产倒计时,预计到2027年实现量产。当车企能成功攻克并量产下一代电池技术,将极大提升产品竞争力,此时自研电池有望成为“利器”,但这至少还需几年时间。成本层面:电池在整车成本中占比高达40%-60%,车企自研电池若不能有效降低成本,将缺乏市场竞争力。吉利通过整合旗下电池业务,实现了与整车业务的紧密协同,避免“内耗”,提高了研发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随着更多车企像吉利这样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生产规模效应,逐渐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当成本控制到合理范围,自研电池才会真正成为竞争“利器”,这可能需要3-5年,取决于车企的成本控制策略和执行效率。市场层面:车企需让市场认可其自研电池的可靠性和性能。目前,宁德时代和弗迪电池凭借技术和规模优势占据较大市场份额,新的车企自研电池品牌要获得市场认可并非易事。不过,一些车企已取得初步成果,如广汽集团的因湃电池月装机量已连续多月稳定在前十五名之内,未来排名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车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积累市场口碑,扩大装机量和市场份额,当自研电池在市场上拥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时,就能成为车企的竞争“利器”,这可能需要5年左右甚至更长时间,需视市场竞争情况和车企营销能力而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