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等七部门于2025年8月联合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系统部署脑机接口关键技术突破路径。该政策以“两步走”战略明确发展目标: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初步建立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到2030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迈入世界前列。 一、关键技术攻关方向1. 核心软硬件突破 电极与传感器:研发植入式电极(覆盖硬脑膜上/下、皮层内等区域)和脑血管介入式电极,提升通道数(目标超千通道)、生物相容性及信噪比;突破光、磁、超声等新型非侵入式传感器技术,解决单模态信号局限。 脑机芯片:发展高通道(>1024通道)、高速率(>10Mbps)采集芯片,强化噪声抑制能力;研发超低功耗(<1mW)处理芯片,集成感知-计算-调节功能;突破高速率(>1Gbps)、抗干扰通信芯片。 软件工具链:构建混合范式协同控制软件,支持运动、语言等多模态解码;开发专用操作系统,实现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算法兼容,目标编解码准确率超90%,响应时间<100ms。2. 整机产品创新 植入式设备:探索高密度神经记录传感器与植入芯片集成,开发深部脑刺激器、人工耳蜗等升级产品,提升信号采集精度(空间分辨率<100μm)。 非植入式设备:推出耳贴式、发夹式等轻量化产品,集成至头盔、眼镜等消费级硬件,推动量产迭代(目标功耗<50mW)。 辅助设备:研制亚微米级精度手术机器人,支持实时成像与三维重建;开发多模态生理信号融合设备,提升交互控制精准度。 二、产业生态构建举措1. 应用场景拓展 医疗健康:支持侵入式设备在失语、瘫痪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推动脑控外骨骼、视觉重建系统进入临床试验;非侵入式设备覆盖康复训练、情绪检测等场景。 工业制造:在危险品、核能等领域试点脑控机器人,实时监测操作人员生理状态,预防疲劳作业风险。 生活消费:开发脑控家电、虚拟现实交互设备,探索脑电信号在支付安全认证中的应用。2. 支撑体系建设 试验验证:建设中试平台与检测实验室,开发专用测试仪器,建立产品测试规范,覆盖生物相容性、电磁干扰等12项核心指标。 标准体系:制定电极材料、数据格式等基础标准,参与ISO/IEC脑机接口国际标准制定,主导术语、参考架构等3项国际标准。 资金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植入式医疗器械注册给予优先审批;通过首台套保险补偿政策,降低企业产业化风险。3. 创新主体培育 企业梯队: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如脑陆科技、博睿康),扶持50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标2030年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产学研合作:依托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高校(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建立“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 三、风险防控与伦理治理1. 数据安全:建立脑电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制度,采用联邦学习、同态加密等技术,确保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全流程安全。 2. 伦理审查:制定《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要求侵入式研究需通过三级伦理审查,强化被试知情同意与隐私保护;建立跨部门伦理委员会,动态评估技术风险。 3. 监管机制:对医疗级产品实施全生命周期监管,建立不良反应监测体系;非医疗应用需通过安全认证,禁止用于精神控制等敏感领域。 四、地方协同与国际合作1. 区域布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已出台专项计划,建设2-3个产业集聚区(如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形成“研发-中试-量产”链条。 2. 国际协作:主导成立ISO/IEC脑机接口分技术委员会,与美国、欧盟开展标准互认;支持企业参与国际会议,输出中国技术方案。 3. 人才培养:在高校设立脑机接口交叉学科,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超万人。 五、实施保障机制1. 组织协调:建立七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资源配置与政策落实;地方政府配套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如上海要求2027年前实现半侵入式产品临床应用。 2. 评估考核:制定技术成熟度(TRL)、市场渗透率等量化指标,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2027年关键技术突破目标达成。 3. 公众沟通:通过科普活动、白皮书发布,提升社会认知;建立技术应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商业滥用边界。该政策通过技术攻关、场景牵引、生态构建三位一体策略,推动脑机接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预计将带动上下游超千亿产业链发展,为医疗、工业等领域带来范式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