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9月3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5年二季度外债数据显示,我国外债形势保持平稳,规模基本稳定且结构边际改善,整体风险可控。以下是具体解读: 一、核心数据:规模微降,结构优化1. 规模基本稳定: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全口径(含本外币)外债余额为24368亿美元,较2025年3月末(24514亿美元)微降0.6%,降幅温和,体现了外债规模的稳定性。2. 结构边际改善    期限结构优化:中长期外债占比提升,6月末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0339亿美元,占比42.4%,较3月末上升0.2个百分点。短期外债余额14029亿美元,占比58%,其中与贸易相关的信贷占短期外债的34%,这类债务与实体经济需求紧密相关,偿还压力相对可控。    币种结构均衡:本币外债占比52.1%,与3月末持平,继续保持在50%以上。本币外债占比过半可降低汇率波动对偿债成本的影响,减少美元等外币汇率波动带来的偿债压力。在外币外债中,美元债务占比79%,欧元、日元、港币等占比相对较低,币种集中度较合理。3. 部门与工具分布    机构部门占比:银行是外债主要持有主体,占比43%(10495亿美元);其次是其他部门(含关联公司间贷款),占比36%(8748亿美元);广义政府和中央银行分别占比17%(4214亿美元)和4%(911亿美元)。    债务工具结构:债务证券占比最高,达35%(8504亿美元);货币与存款、贸易信贷与预付款分别占比19%(4749亿美元)和16%(3821亿美元);贷款占比13%(3230亿美元),结构多元化降低了单一债务工具的风险。 二、风险可控:指标优于国际安全线从国际通用的外债风险指标来看,我国各项指标均处于安全区间。截至2024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与GDP之比)为12.8%、债务率(外债余额与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63.8%、偿债率(外债还本付息额与贸易出口收入之比)为6.5%、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比例为42.4%,均低于20%、100%、20%和100%的国际安全线。尽管2025年二季度最新风险指标未直接公布,但结合外汇储备(2025年2月末为32272亿美元,连续20年全球第一)和外债规模的稳定性,预计各项风险指标仍将保持在安全范围内,为外债偿还提供坚实保障。 三、形势平稳的意义二季度外债形势平稳,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稳定性,对外资吸引力持续,外债规模与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结构优化和风险可控的特点,有助于增强我国应对外部经济波动的能力,为跨境资本流动稳定和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奠定基础。未来,随着我国外债管理政策的持续完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外债形势有望继续保持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