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我国强化逆周期调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目前,该政策效果已逐步显现,且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空间充足,仍留有后手。具体情况如下:“适度宽松”政策效果显现 实现多重目标平衡: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系列措施护航了宏观经济大盘,呵护了经营主体预期,维护了金融市场韧性,总体实现了“稳增长、控物价、防风险、促稳定”的多重目标平衡。 金融总量合理增长: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和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高出0.3个和0.9个百分点,金融总量整体保持合理增长,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 融资成本降低: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操作,如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向市场释放长期流动性,下调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等,带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降低了企业与居民的融资成本。例如,5年期以上LPR的调降,降低了购房者的购房成本,也带动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减轻了已购房居民还贷压力。 信贷结构优化:央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货币政策操作留有后手 降息降准仍有空间:在美联储可能进一步降息、国内通胀保持温和的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有望保持宽松取向。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预期,中国年内仍存在一次降息的可能,幅度或在10到20个基点,另可能实施一次25到50个基点的定向或全面降准,以推动信用扩张、降低融资成本、稳定市场预期。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继续发力:中国央行将继续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靶向施策的重要功能。聚焦科技、消费、外贸、楼市、股市,央行有望继续创设或优化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预计,除了总量降息外,今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可能进一步降息,以加大对特定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值得期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用于扩大投资,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年内有望适时推出。其投资领域可能包括消费基础设施等方面,具体投向可能涉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