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的最新研究表明,美国关税政策的成本正在加速向国内消费者转移。根据其2025年8月发布的报告,截至6月,美国企业承担了64%的关税成本,消费者承担22%,外国出口商承担14%。但随着企业逐步将成本转嫁给市场,预计到10月消费者承担比例将升至67%,外国企业承担25%,而美国企业仅承担8%。这一结论基于对行业动态、供应链调整和价格传导机制的综合分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成本转嫁的时间效应与行业差异高盛指出,关税实施初期企业倾向于自行吸收成本以维持市场份额,但随着库存消耗和供应链调整完成,价格传导将逐步显现。例如,汽车行业因关税导致生产成本激增5%-15%,部分企业利润被完全吞噬,最终只能通过终端提价转嫁压力。家电和计算机设备的零售价格已显著上涨,而依赖进口原材料的金属加工、电子制造等行业也面临类似困境。相比之下,服务器等企业级产品因需求刚性较强,关税传导速度较慢。 二、政策环境与供应链重构的双重驱动特朗普政府2025年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将中国商品平均税率推升至30%,并取消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的免税待遇,直接推高进口成本。尽管企业尝试通过供应链转移缓解压力(如将产能迁至墨西哥或东南亚),但这一过程需要6-24个月的调整期。例如,史丹利百得需12-24个月实现美国业务完全脱离中国供应,而在此期间消费者仍需承担关税导致的价格上涨。此外,美国政府对欧盟汽车关税的反复调整(从27.5%降至15%的承诺未兑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不确定性。 三、汇率对冲的局限性与通胀压力历史数据显示,人民币贬值可部分抵消关税冲击,但2025年的高税率(如电池部件综合税率达79%)使汇率调节效果大幅减弱。当前3.5%的贬值幅度仅能覆盖6%-10%的关税成本,剩余部分仍需通过提价或利润压缩消化。高盛预测,关税效应将推动2025年12月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同比升至3.2%,远超美联储2%的目标。这意味着消费者不仅需承担直接的关税成本,还需面对通胀加剧带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四、企业策略与市场博弈的复杂性部分企业通过产品组合调整和涨价策略应对关税。例如,SharkNinja将Espresso咖啡机价格从499美元上调至549美元,并减少促销活动;安克创新通过品牌溢价实现提价后市场份额稳定。但中小企业因缺乏议价能力,往往陷入“不涨价亏损、涨价失市场”的两难境地。美国商会数据显示,23.6万家小企业进口商每年面临2020亿美元关税冲击,部分企业被迫缩减规模或退出市场。 五、国际博弈与政策不确定性中美关税博弈呈现阶段性特征。尽管8月12日双方暂停24%关税90天,但保留10%基础税率,且特朗普政府仍保留对其他贸易伙伴加征关税的权力。这种政策反复导致企业难以制定长期规划,供应链调整成本最终仍会通过价格传导至消费者。例如,德国宝马因关税政策延迟导致200辆新车积压,额外支付300万美元关税,这些成本最终可能反映在终端售价中。 六、学术验证与历史参照高盛的结论与其他机构研究形成共振。摩根士丹利预测,未来10年美国政府可能征收2.7万亿美元关税,其中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中金公司测算显示,叠加增值税后美国有效关税率可能升至13.07%,进一步挤压消费者福利。历史经验也提供佐证:2018年贸易战期间,美国关税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1.6%,其中88%由国内消费者承担。综上,高盛的分析揭示了关税政策“损人不利己”的本质:美国试图通过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却因供应链全球化和市场弹性不足,最终让国内消费者成为最大买单者。这一结论不仅对理解当前通胀压力具有现实意义,也为评估贸易政策的长期经济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