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行动指南
绿色发展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连接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纽带。
在今天中国的发展进程中,绿色转型已成为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变革。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传统产业到新兴科技,绿色发展的理念正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这一论断不仅揭示了绿色转型的紧迫性,更指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01 绿色转型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然而,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他们期待呼吸清新空气、喝干净水、吃放心食物、生活在宜居环境中。
国际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警示。上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对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巨大影响。
这些教训迫使我们必须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当前,推动绿色转型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美国、日本和欧洲多国纷纷出台国家战略和计划,把发展绿色制造作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抓手。
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也结合本国特点出台了相应的绿色制造发展战略。
在这一全球背景下,中国只有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才能避免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局限和弊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02 绿色转型的总体要求与基本原则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全面转型是绿色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绿色转型的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
协同推进是关键方法论。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实际,坚持统筹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行业先行探索。
创新驱动是转型的核心动力。要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安全转型是必须守住的底线。要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妥善防范化解绿色转型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挑战。
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将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发展方式广泛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03 多维度推进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
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是首要任务。要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是未来方向。要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
实现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
能源体系绿色革命
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是当前重点。要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沿海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
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提高到25%左右。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关键支撑。要加强清洁能源基地、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在规模能力、空间布局、建设节奏等方面的衔接协同,提升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和综合调节能力。
交通运输绿色转型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是基础。要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国家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
建设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是支撑。要提升新建车站、机场、码头、高速公路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推进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
完善充(换)电站、加氢(醇)站、岸电等基础设施网络。
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是关键。要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在城乡的规划、建设、治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保护和修复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立建筑能效等级制度。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
同时,要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施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优化种养结构,推广优良作物畜禽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养殖技术,推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
04 创新机制激发绿色转型内生动力
碳普惠机制探索
银川市的碳普惠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该市通过建立碳普惠减排量消纳机制,调动全社会降碳积极性。
个人践行绿色出行、资源利用等低碳行为,可通过“我的宁夏”APP等平台记录核算,将减排量转化为碳积分。
银川还构建了多元消纳渠道,包括地方企业年度碳中和消纳、机构公共建筑运营年度碳中和消纳、出口企业产品碳足迹减碳消纳等。
同时,通过“碳普惠+减税”、“碳普惠+贴息”、“碳普惠+采购”等政策激励体系,形成全方位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
绿色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要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完善重点领域标准,优化相关政策,健全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更好支持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当前,企业在绿色转型升级中仍面临资金、标准、产业链协同等制约。要推进产业链协同转型,引导龙头企业披露供应商碳足迹数据,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施节能低碳改造。
创新绿色金融工具也至关重要。要扩大碳中和债券发行规模,破解企业转型的融资难题。
农业绿色转型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具体目标。
到2030年,全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以上,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6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
农业绿色转型聚焦资源节约和投入品减量使用,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用水节约高效,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
同时,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畜禽粪肥还田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
05 行动建议:凝聚绿色转型合力
政府层面,要加大制度建设力度,健全强化绿色发展导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构建有利于绿色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
企业层面,要积极适应绿色转型要求,加快技术改造和创新步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对获得北京市绿色工厂、北京市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的制造业企业,给予最高50万元支持。
公众层面,要加强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蔚然成风。
国际协作同样重要。要加入国际气候变化倡议和平台,鼓励企业参与那些分享实践经验和讨论不同国家关切的国际平台和倡议。
走在内蒙古草原上,过去因过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场,通过科学轮牧和生态修复,重新披上了绿装;在浙江安吉,曾经的矿山废墟通过生态修复变成了美丽公园,村民开起了民宿,收入不降反增。
这些变化印证了一个道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色转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每一步都在为未来奠基。当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共识,当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