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在广州开幕,呈现跨越两大洲的集体记忆 影像与文本交织,八个华人家庭的漂泊与坚守,在广州海事博物馆轻声诉说一段横贯南北半球的故事。
 
 10月29日,“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在广州海事博物馆正式开幕。展览通过影像与文本交织的方式,首次系统展示了华人群体在苏里南的奋斗历程。
 
 这一展览聚焦于八个苏里南华人家庭的真实故事,追溯了他们从广东漂洋过海到苏里南落地生根,又因政治动荡或生活所迫辗转荷兰的复杂历程。
 
 01 跨越重洋的集体记忆
 苏里南,这个对许多人而言陌生的南美国家,与华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1853年,首批华人苦力踏上苏里南的土地,拉开了跨越半个地球的迁徙序幕。
 
 从此,远在中国广东的客家村落与这片南美热土之间生长出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览揭示了华人不仅是种植园中的劳作者,更通过“标会”互助、开设小店等方式,在异乡扎根,成为苏里南社会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劳动力,还有语言、习俗与坚韧的生存智慧。
 
 02 文化扎根的奋斗历程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苏里南华人积极创办中文学校、报刊,推动客家话和春节成为苏里南的法定语言和假日。
 
 这些努力点燃了后代赓续血脉的拳拳之心。
 
 苏里南位于南美洲北部,原为美洲印第安人的居住地。
 
 17世纪起,它先后沦为荷兰与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75年才正式宣告独立,建立苏里南共和国。
 
 华人群体在这片土地上的奋斗史,与苏里南的殖民史和独立发展史紧密交织。
 
 03 八个家庭,多元故事
 本次展览聚焦的八个苏里南华人家庭,如同八面棱镜,折射出移民身份中那些无法被简单归类的光谱。
 
 他们中有人成为医生、艺术家和学者,也有人坚守着父辈的杂货店、餐馆或面包房。
 
 这些故事不只是个体命运的记录,更是整个海外华人群体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缩影。
 
 苏里南华人既保留着客家人的传统与韧性,又在多族裔文化的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
 
 04 展览详情与价值
 展览主题:“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29日至11月28日(逢周一闭馆,开放时间9:00-17:00)
 
 展览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负一夹层空间(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旭日街22号)
 
 广州海事博物馆方表示,希望这场展览成为一个起点,让更多观众看见那些曾被忽略的迁徙轨迹,理解文化交融背后的挣扎与力量。
 
 并在回望他人之路时,也重新审视自己的来处与远方。
 
 走进展厅,那些黑白影像讲述着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迁徙故事——有《阿叔杂货铺街景》的日常坚守,也有《瓦丽娜在荷兰的一所荷兰语学校》的文化适应。
 
 这些照片共同拼接出一幅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正如展览中出现的“泥鸭”隐喻——那些在异乡泥沼中挣扎、几乎失去文化之根的华人后代,依然在努力找回属于自己的坐标。
 
 苏里南华人历史影像集展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文化认同与人类迁徙这一永恒命题的当下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