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落成广西友谊关
巍巍友谊关前,一座崭新的雕塑肃然矗立,两位年轻机工的目光穿越时空,仿佛仍在守护着这条曾经硝烟弥漫的抗战“生命线”。
10月29日,广西友谊关前,“弘扬陈嘉庚精神·赓续南侨机工爱国情”主题活动隆重举行,“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雕塑正式揭幕。这座雕塑铭记着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在抗日战争时期毅然归国、用血肉之躯铸就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历史壮举。
01 友谊关下的历史铭记
在广西友谊关下,一座崭新的历史雕塑落成,向过往行人无声地讲述着一段烽火岁月。
雕塑设计与象征
雕塑创作者陈学博介绍:“在构图上,我将雕塑设计成一座大山的造型,人、车、路这些元素也都在雕塑上体现出来”。
两位年轻的南侨机工被置于大山之巅,在路的尽头,象征着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
在海南的另一座同主题雕塑中,设计细节更加丰富:雕塑高度定为7.7米,旨在铭记作为中国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起点的“七七事变”。
怒江、汽车残骸、惠通桥、鹰嘴崖等元素也被融入雕塑,诉说着“一寸公路一寸血”的悲壮。
友谊关的抗战背景
抗日战争时期,友谊关作为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关键门户,成为当时中国连接海外、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枢纽。
据西南运输处统计,在1938年至1940年间,南侨机工在广西抢运了约30万吨物资和15万人次兵员,用鲜血与牺牲铸就了最为坚固的“输血管”。
02 南侨机工的抗战壮举
陈嘉庚的号召与响应
1939年,中国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期。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发出号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南洋各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积极响应。
他们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毅然归国参加抗战。
这些华侨青年中,祖籍海南的有800多人,其中400多人后来牺牲或失踪。
他们本可以享受优渥的生活,却在祖国危难时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
滇缅公路上的牺牲
1939年至1942年,经滇缅公路运送的军需物资达50多万吨,还有不计其数的民用物资。
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及其延长线上抢运抗战物资、组装和维修车辆。
在漫长的运输线上,超过1000名机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杰出贡献。
03 雕塑背后的情感与传承
家国情怀的触动
海南省海口市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会长陈学博表示,南侨机工的爱国情怀非常打动他。
他为凭祥市创作这座雕塑,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
在海南的另一座南侨机工雕塑前,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华裔学子潘林浩感慨道:“南侨机工的故事让我深刻理解了家国情怀的分量”。
后人的记忆与传承
南侨机工后人至今仍努力追寻父辈的足迹。
南侨机工符修治之子符传德回忆道:“父亲当南侨机工的时候,我们还很小,他也没有提起过这段经历”。
直到2009年,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寻找机工家人的消息,才通过相关部门帮助,在云南省档案馆里找到符修治的资料,确认了他南侨机工的身份。
“舍命才是真豪杰,爱国方为大丈夫,这是父亲他们当年的口号。”南侨机工陈宋儒之子陈钟儒告诉记者。
如今,这句口号被陈钟儒制作成对联,贴在家门口,成为他一家的精神传承。
04 友谊关的历史新篇章
友谊关历史陈列馆的开放
今年8月28日,友谊关历史陈列馆(中越友谊历史展示中心) 正式揭牌。
陈列馆位于友谊关景区,总建筑面积4784平方米,布展面积2487平方米。
分为基本陈列、专题展区、公共空间三大功能板块,系统呈现了友谊关的千年变迁。
中越友好的见证
友谊关历史陈列馆的建成,更好展示了中越友好合作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
陈列馆以丰富的历史实物、详实的文献资料和现代化的展陈方式,生动诠释了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民心相通的深厚情谊。
在南侨机工雕塑揭幕活动上,凭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爽代表凭祥市向海南省海口市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会长陈学博赠送了证书,感谢他对南侨机工历史文化的挖掘与传播所作出的贡献。
如今,站在友谊关前,那座新落成的雕塑仿佛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两位南侨机工的形象凝固在巨石之上,而他们的精神却如雕塑旁飘扬的花香,随风散入每个参观者的心中。
随着友谊关历史陈列馆的开放和南侨机工雕塑的落成,这段跨越山海的历史记忆将在中越边境继续传颂,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砥砺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