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北归 生死守护:一场跨越万里的国宝大迁徙
神武门前,暮色中一行行驼铃声远去,承载中华文明精粹的万箱国宝,开始了它颠沛流离却又奇迹般的旅程。
1933年2月5日的夜晚,紫禁城内戒备森严,一支驮着近两万口木箱的板车队悄无声息地从神武门出发。在寂静的夜晚,只能听到车轮辘辘的声响。
这些硕大沉重的箱子里,装着故宫博物院的精华,每一口箱子都贴着封条,两人一组的拉车者一袭黑衣,头戴礼帽,板车两边有军警护送着。
这支沉默的队伍,即将开启一场耗时十余年、辗转上万公里的文明火种保存之旅。
01 危机降临:国宝大迁徙的序曲
1933年初,日军继续向华北进军,进犯热河。距热河仅二百多公里的北京城内,已人心惶惶。
随着战事的蔓延,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战火中面临着被日军城破洗劫的危险。
日军的铁蹄危及京城,国民党政府为保故宫文物安全,决定押送近两万箱国宝迁往南京。
那时的中国,硝烟弥漫,华北告急。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者们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重要文物进行大迁徙。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文物运输,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战火争夺文明瑰宝的行动。
一万多箱故宫国宝中精选而出的文物秘密离开北京,这些箱子里,装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02 万里征途:三路并进的文明守护
国宝先被运至南京和上海,但运抵后尚未存放妥当,1937年日军便进犯南京。
危急时刻,国民党政府被迫分兵三路,水陆兼程继续护送国宝迁往大西南。
这场迁徙堪称一场文化长征。南迁文物先是由北京至南京、上海,随后分南、中、北三路,历经14年光阴,轮转上万公里。
在这场耗时6年的南迁行动中,近两万箱故宫国宝竟无一丢损。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一程运输都写满了护宝人的艰辛。先秦石鼓、教育部点验之章、编号“寓3350”的木箱……它们不仅仅是文物,更是中华民族保护自己文化根脉的壮举的见证。
03 护宝者:文化抗战的无名英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各路运送文物的故宫文物典藏者们想尽办法保护文物。
“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负责此次迁徙文物保护工作。在十年间,三十余万件文物毫发未损,创造了人类文化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中央博物院近三十名专家迁往李庄后,在抗战时期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潮,展开了抗战时期最大规模的综合性考古——彭山考古。
这些展现战争年代中国文化学者的学术态度、民族气节。
护宝人的足迹连起九十多年前的远行。他们中有学者、有军人、有普通工人,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守护的是什么——不仅是精美的器物,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火种。
04 衣冠南渡:历史镜像中的文明迁徙
这场国宝大迁徙,不禁让人想起中国历史上多次的文化迁徙。西晋末年,永嘉之祸导致大批中原官家及百姓南迁,被称为 “衣冠南渡”。
这是一次由战争导致的全民大溃逃。老官员一家三口曾锦衣玉食,过着朝廷赐予的贵族生活。但在异族的入侵下,不得不举家南迁。
他们经河南南阳,进入襄樊,沿汉水入长江迁向湖北、安徽、江苏一带;而后又由九江到鄱阳湖,或顺赣江进入赣南山区、甚至福建。
在这批中原士民南迁的过程中,历尽艰辛,有人口伤亡,有亲人离散。然而,正是这批士官贵族的“衣冠南渡”,促成了历史上中原人口和文化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南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从西晋末年的“衣冠南渡”到抗战时期的国宝南迁,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人挺身而出,守护文明的薪火。
05 归来与传承:文明火种的延续
1945年抗战胜利后,辗转迁徙的国宝陆续北归。但这场文明守护的壮举,早已超越了文物本身的迁徙。
一枚“教育部点验之章”,一只编号“寓3350”的木箱,一路随队南迁的先秦石鼓——这些具体的物品,成为我们追溯那段历史的坐标。
走进神武门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见证文物远行与归来背后的精彩故事。这段历史不仅仅是故宫的记忆,更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百年守护》第7集《远行与归来》中,我们得以重温那段历史。国宝的长征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保护自己文化根脉的一次壮举。
今天,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欣赏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物时,很少会想到它们曾经经历的万里长征。那只编号“寓3350”的木箱重归寂静,那枚“教育部点验之章”也已褪色。
但护宝人的足迹却永远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里,连起九十多年前的远行与归来。
他们的生死守护,让散若星火的文明得以再次汇聚,让中华文化的薪火,历经劫波而不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