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网上传播由“相加”向“相融”是提升理论传播效果、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要求的重要转变,以下从其内涵、意义和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内涵
资源整合层面
在传统的“相加”模式下,理论传播往往是将线下的理论内容简单地搬到网络平台上,比如只是把纸质文章原封不动地发布到网站,把讲座视频直接上传到视频平台等。
而“相融”则是深度整合各种网络资源。例如,将文字理论内容转化为图文并茂的H5页面,融合动画、音乐等元素,使理论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还可以整合社交媒体、网络社区、在线教育平台等多种渠道的资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
传播方式层面
“相加”模式下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可能只是单向地将理论信息推送出去,缺乏与受众的有效互动。
“相融”注重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既利用传统的网站发布权威性的理论解读文章,又借助短视频平台发布理论精华片段以吸引流量;同时通过网络直播开展理论研讨和问答活动,实现传播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交流,增强受众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度。
受众体验层面
“相加”模式下,受众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可能接收到零散的理论信息,体验感较差,很难形成系统的理论认知。
“相融”着眼于为受众提供融合性的体验。例如打造集理论学习、交流、实践指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理论传播APP,受众可以在这个APP中阅读理论著作、观看相关课程视频、参与理论讨论社区,还能将理论知识与自身工作生活实际相结合,寻求实践指导建议等。
意义
提高传播效果
网络环境下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样化且碎片化。创新理论网上传播从“相加”向“相融”转变能够适应这种趋势,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方式将理论传递给受众,避免单一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例如,融合了故事性、趣味性元素的理论短视频,相比单纯的文字论述,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理论传播深入到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中,提高理论的到达率和接受率。
增强理论生命力
理论只有与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并通过有效的传播方式不断更新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相融”的传播模式可以使创新理论及时回应网络时代的新问题、新挑战,吸收网络文化中的有益元素不断丰富自身内涵。例如,通过网络平台收集受众对创新理论的反馈和疑问,进一步完善理论体系,同时在传播过程中融入网络流行的话语体系、表现形式等,使理论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
凝聚社会共识
在网络空间这个复杂的舆论场中,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创新理论的有效传播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相融”的传播模式能够整合各方力量,扩大理论传播的影响力范围。例如,通过官方媒体、自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等多主体的协同传播,形成广泛的理论传播矩阵,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学习、践行创新理论的良好氛围,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人们凝聚在创新理论的旗帜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实现路径
技术赋能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受众的理论需求偏好、网络行为习惯等数据,从而实现精准推送。例如,根据受众在网络上搜索的关键词、浏览的理论相关页面等信息,为其推送符合需求的创新理论内容。
借助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提升理论传播的沉浸感。如开发VR理论展馆,让受众身临其境地学习创新理论的发展历程、重要成果等内容。
内容创新
注重将创新理论与网络文化、大众文化相结合,创作接地气的理论作品。例如,创作以创新理论为主题的网络小说、漫画等,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理论内涵。
打造系列化、专题化的理论内容。如围绕创新理论中的某一重要观点推出系列短视频、系列文章等,进行深度解读,方便受众系统学习。
主体协同
构建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网民等多主体协同的传播格局。政府发挥主导和引导作用,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理论传播;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提供优质的理论传播产品;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组织理论传播活动;网民发挥自身的传播力量,进行理论的分享和传播。
加强网络意见领袖与官方机构在理论传播中的合作。网络意见领袖利用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积极传播创新理论,官方机构为其提供准确的理论信息来源和指导,共同推动理论在网络中的有效传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