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塑造发展新优势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是重塑世界格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变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特别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必由之路,更是把握时代机遇、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根本所在。
一、深刻认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科技合作面临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受限的风险加剧。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保持定力、站稳脚跟。
其次,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通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催生新兴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最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基石。纵观世界强国崛起历程,无一不是抓住了科技革命的机遇,实现了科技实力的跃升。面向未来,要在全球创新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
二、准确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内涵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核心在于“自立”与“自强”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高水平”的战略定位。
“自立”是基础: 强调自主可控,意味着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要具备自主创新能力,能够依靠自身力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掌握发展自主权。这并非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主能力。
“自强”是关键: 强调创新引领,意味着不能满足于跟踪模仿,而要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力争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和生态。
“高水平”是标准: 意味着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而是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产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高端优势。
三、系统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路径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优势力量,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投入。
提升基础研究源头供给能力,夯实创新根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总开关。要持续加大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研究氛围,健全支持基础研究的评价机制,努力产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为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作为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同时注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解决“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侵权成本。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勇于探索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立自强能力。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务实的举措,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中贡献中国智慧,同时在学习互鉴中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结论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抉择。这是一场艰苦的攻坚战,也是一场需要持之以恒的持久战。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危机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集中力量推进科技攻关,不断突破创新壁垒,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在前沿领域掌握先机。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上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