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光电3000万出售毫米波雷达资产,业务收缩聚焦光学主业
曾试图在智能驾驶领域开辟第二增长曲线的联合光电,在经历多年投入后,最终选择将毫米波雷达业务剥离。
联合光电近日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中山联合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以3000万元的价格,向广东毫米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出售所有毫米波雷达相关资产。
这一决定背后,是毫米波雷达业务已持续亏损,且仍需面临持续资源投入带来的压力,使得公司整体经营业绩长期承压。
在出售资产的同时,联合汽车还将以自有资金1500万元向毫米汽车增资,获得其30%股权。这种“资产剥离+股权保留”的模式,标志着联合光电主动止损非盈利业务,凸显其“聚焦光学主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调整。
01 业绩承压
联合光电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并不乐观。
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4.36亿元,同比增长8.11%。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尤为突出,归母净利润为-2436.79万元,同比下降168.14%。
单看第三季度,公司营收达5.41亿元,同比增长12.63%,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414.04万元,同比下降155.13%。
盈利能力显著下滑的同时,公司的费用压力明显增加。
销售、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合计1.7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2.03%,同比上升27.21个百分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的应收账款状况,截至三季度末达5.16亿元,同比增长30.46%,远高于收入增速。
02 毫米波雷达的挫折
联合光电于2019年成立联合汽车,正式进军智能汽车领域。
公司先后开发了车载镜头、毫米波雷达及相关产品、AR-HUD相关产品等。
然而,毫米波雷达业务的发展并未达到预期。
联合光电在公告中坦言,基于汽车行业对供应商审核要求高,叠加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及汽车行业竞争内卷加剧的影响,公司经历多年的毫米波雷达业务开发。
已在产品研发、制造、市场开拓方面投入较多资源,但未能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业务规模、品牌影响力及盈利能力。
根据公开信息,联合光电自2022年布局毫米波雷达业务以来,累计投入超5000万元。
但受限于技术积累不足,未突破4D成像雷达核心算法,客户资源有限,该业务持续亏损。
2024年该板块净亏损达1200万元,且后续要实现商业化需再投入至少3000万元用于算法优化与产能建设。
03 行业竞争格局
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虽然广阔,但竞争格局已然固化。
根据QYResearch统计,2025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约为181.4亿美元,预计到2031年将攀升至494.7亿美元。
车载领域已成为毫米波雷达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从竞争格局看,国际巨头主导高端毫米波雷达市场。
德国博世、大陆集团稳居市场前两位,2025年一季度合计占据中国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60%以上份额。
中国企业主要在中低端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联合光电作为行业后入者,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04 战略调整与业务聚焦
本次资产出售完成后,联合光电并未完全放弃毫米波雷达业务。
联合汽车继续保留车载镜头和毫米波雷达的生产制造业务。
通过交易,公司将集中资源发展盈利质量更高的安防监控镜头、新型显示和车载镜头业务等光学主营业务。
这种安排实际上是一种战略收缩而非全面撤退。
在剥离资产的同时,联合光电以1500万元自有资金认购广东毫米汽车30%股权。
这一设计并非简单“甩卖”,而是基于行业趋势的灵活布局——通过股权关联,联合光电可间接跟踪毫米波雷达技术迭代与市场需求变化。
05 未来展望
对于联合光电而言,此次业务调整是其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公司计划将释放的资金与人力集中投入主业,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
联合光电在公告中明确表示:“此次调整后,公司将集中精力发展安防监控镜头、新型显示、车载镜头等盈利质量更高的光学主业”。
光学主业确实是联合光电的传统优势领域。根据TSR报告,2024年安防镜头前三大厂商宇瞳光学、舜宇光学、联合光电占据国内市场65%以上的份额。
在车载镜头领域,公司也已通过与蔚来、理想的合作实现放量,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5%。
联合光电的选择折射出中国中小科技企业在热门赛道上的两难境地。智能驾驶产业链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规模化门槛高。
面对德国博世、大陆集团等国际巨头占据60%以上中国市场份额的格局,后入者如联合光电难以突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壁垒。
此次资产出售虽不足以立即扭转公司业绩亏损的局面,但通过剥离持续亏损的业务,联合光电可以回收部分前期投入,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具有竞争优势的光学主业内。
这无疑是一个务实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