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拟推出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明年初执行
还清旧债,信用重生,央行即将为疫情期间失信者开启一道救赎之门。
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宣布,央行正在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
对于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将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
这项措施将在履行相关程序后,由人民银行会同金融机构进行必要的技术准备,计划在明年初执行。
01 政策背景
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
20多年来,这套系统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5年。
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影响,许多个人的收入锐减甚至中断,但房贷、消费贷等刚性支出并未相应减少,导致非主观恶意的逾期行为大量增加。
虽然事后全额偿还,但相关信用记录仍持续影响其经济生活。
02 救济条件
不是所有发生违约逾期的借款人都能得到这次征信修复的机会。
要加快修复不良信用记录,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违约金额在一定范围以内,二是已经还清相关贷款。
潘功胜行长明确表示,这项政策针对的是“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个人违约信息”。
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违约情况较轻且已履行还款义务的个人才能享受这一政策。
03 政策亮点
央行此次提出的个人信用救济政策,是首次在官方层面引入“信用救济”概念。
华东某国有银行个贷业务人员表示,在疫情期间,部分机构可能会因为一线业务人员对政策理解不透彻、业务操作不熟悉等问题,导致实际存在困难的借款人产生逾期并出现个人不良征信记录。
“ 这相当于对切实存在困难而发生逾期的个人提供了一次‘信用特赦’。”一位资深征信业专家如此评价。
但他同时强调,对于征信机构与信贷机构而言,需要加强风控能力建设,在人群筛选、不可抗力因素评估、评分模型构建等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避免“一刀切”放开带来的信用风险。
04 现实困境
在现行征信体系下,一旦出现不良征信记录,借款人可能在5年内被各大持牌金融机构“拉黑”而陷入信用困境。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律师协会会长李世亮曾分析指出,2023年以来,我国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约8亿人次,上千万人存在不良记录。
5年的不良记录期限,降低了经济主体获取资金的可能性,抑制了消费和投资,与促消费、稳楼市政策相悖。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周桐宇曾公开表示,因为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如期还款的年轻消费者,一旦上了失信名单,被银行拉黑就是整整5年。
这些被拉入失信名单的年轻消费者,往往因为急于消除失信记录,反而落入某些互联网机构“征信修复、征信洗白”的骗局。
05 深远意义
这一政策体现了政府对民生困境的体察与关怀,更彰显了在经济复苏关键时期精准施策的治理智慧。
该举措还有另一重深远意义——破除消费障碍,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持续复苏和发展模式转变增添动力。
提振消费是当前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的重中之重。消费不振、内需不足正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背负着征信“瑕疵”的庞大群体,其消费意愿和能力无疑会受到抑制。征信救济政策恰如一把钥匙,有望打开束缚这部分消费能力的枷锁。
这次信用救济政策并非覆盖所有失信者。央行明确设置了门槛:只有违约金额在一定范围内且已还清贷款的个人,才能享受这一政策。
此举将在化解个人失信困境的同时,保持信用体系的约束力。
对受疫情影响的普通民众而言,这道信用救赎之门预示着:还清旧债,即可信用重生,不必再背负五年沉重的信用枷锁。
|
|